七年级上册18课绿色蝈蝈的文学常识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0 14:55:25
七年级上册18课绿色蝈蝈的文学常识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18课绿色蝈蝈的文学常识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18课绿色蝈蝈的文学常识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18课绿色蝈蝈的文学常识是什么?
《绿色蝈蝈》入选人教2001版初中语文课本.选自《昆虫的故事》.
  作者介绍
  法布尔全名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 (1823~ 1915,Jean-Henri Casimir Fabre),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动物行动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贫穷,做过中学教师,靠业余自学,花十二年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法布尔的代表作为《昆虫记》,副标题是“对昆虫本能极其习俗的研究”.《昆虫记》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组成,绝大部分完成于荒石园.
  编辑本段原文欣赏
  绿色蝈蝈 陈杏提供
  现在是7月中旬,村里今晚在庆祝国庆.当孩子们围着欢乐的篝火跳跳蹦蹦,当鼓声随着每支烟花的升空而响起时,我独自一人,在阴暗的角落里,倾听着田野的节日音乐会,田野里的节目要比此时在村庄广场上上演的节目更加庄严. 夜已晚了,夜晚9点的天气比较凉爽,蝉已不再鸣叫了.它白天唱了一整天,夜晚来临,也该休息了,但它的休息常常被扰乱.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里,突然发出哀鸣似的短促而尖锐的叫声.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绝望哀号. 让我们远离喧嚣去倾听,去沉思吧.当被捉住的蝉还在挣扎的时候,梧桐树梢上的节目还在进行着,但合唱队已经换了人.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尽管歌声的低音得到了加强,这个音乐会不管怎么说还是不起眼,十分不起眼的.虽然在我的耳边,就有十来个蝈蝈在演唱,可它们的声音不强,我耳朵的鼓膜并不都能捕捉到这微弱的声音.然而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再适合不过了.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猛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动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反驳,只能哀鸣踢蹬. 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因此别的东西也得吃.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撇开这一点不谈,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顶多面对食物有点儿敌对行为而已.我扔入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自私心是到处都存在的.吃饱了,它便让位给另一只蝈蝈,这时它变得宽容了.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所有的蝈蝈都能品到一口美味.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它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天气炎热时尤其如此.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也是法布尔《昆虫记》整部书的特色.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先让学生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画出生字词.然后读第二遍,画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切实地感受课文内容. 作者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呢?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所热爱的事业是多么执著!搞科学研究需要这样的精神.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从第3段开始介绍蝈蝈.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蝈蝈.先写它的歌声.蝈蝈的声音是“窃窃自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声音“喑哑”“尖锐”“短促”“清脆”.当四周的蛙声和其他虫鸣沉寂时,蝈蝈的声音则显得“非常柔和”.这些描述都表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特别是“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流露出了多么浓厚炽热的感情! 进入第4段,开始写蝈蝈的食物习性,一直写到最后一段,这是文章的主体.这部分 内容是观察金属网罩里的蝈蝈.作者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不仅到野外去观察,还捉了许多养在家里,这就是他的实验室.蝈蝈长得什么样呢?作者作了一番描述:“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接下来,作者写蝈蝈的食物.作者把蝈蝈和螽斯比较着写,它们都不太喜欢吃莴苣叶.这使作者遇到了“麻烦”.“麻烦”一词表现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作者推测蝈蝈可能吃鲜肉.这样的介绍,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是法布尔《昆虫记》的特色.这种笔法非常受青少年的欢迎.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一句话,通过观察.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那么蝈蝈为什么最喜欢吃蝉的肚子呢?“是不是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作者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实验和观察.第7段写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本文没有丝毫机械呆板的介绍,自始至终饶有兴趣.文中表现出的作者仔细观察,细心揣摩的探索创新精神是十分可贵的,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本文的写作特点很突出:1.文艺笔调.本文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尽量生动感人.比如,“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这些语言都很传神.3.拟人手法的运用.像“蝈蝈在窃窃自语”“蝈蝈酷爱甜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处在一起的”等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二、问题研究 本文的生字词比较多,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多写几遍,弄清意思.这些词语是:篝火、狩猎、喧嚣、弱肉强食、颚、钳子、喑哑、静谧、沉寂、更胜一筹、螽斯、莴苣、悬殊、踢蹬、津津有味、嗉囊、喙、吮取、酷爱、螳螂、贪婪、唾液.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文章,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千万不要上得枯燥乏味.因此,多读,让学生自己讨论是可取的办法. 6、7、8、9、10段都很短,一段一层意思,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总结.比如教师可以提问:“这五段合并为一段行不行?为什么?” 练习说明 一 快速阅读课文,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这道题检查阅读效果,看看学生能否抓住文章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同时,还有一句也写出了蝈蝈的外表特征: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编辑本段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 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内容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 ’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文字 生词解释: 1.注音. 篝火(gōu) 狩猎(shòu) 喧嚣(xiāo) 更胜一筹(chóu) 悬殊(xuán shú) 吮取(shǔn) 贪婪(lán) 唾液(tuò) 2.词义. 篝火: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现指在空旷处或野外的火堆. 狩猎:打猎,文中指捕获食物的动物的行为.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更胜一筹:更高出一着. 悬殊:相差很远. 吮取:通过吮吸而获得. 贪婪:贪得无厌. 和睦:相处融洽,不争吵. 1、注音: 篝火(gōu) 倾听(qīng) 蝉(chán) 梧桐(wú tóng) 狩猎(shòu) 喧嚣(xiāo) 窃窃私语(qiè) 喑哑(yīn) 窸窣作响(xī sū) 暂时(zàn) 静谧(mì) 气氛(fēn) 更胜一筹(chóu) 篡夺(cuàn) 嫩绿(nèn) 螽斯(zhōng) 莴苣(wō jù) 啄着(zhuó) 惊慌失措(cuò) 逃窜(cuàn) 劫掠(lǖè) 庞然大物(páng) 大鄂(è) 俘虏(lǔ) 嗉囊(sù) 喙(huì) 吮取(shǔn) 盔甲(kuī) 姊妹(zǐ) 贪婪(lán) 撇开(piē) 和睦(mù) 妒忌(dù) 低劣(liè) 2、多音字: 撇:撇开(piē) 掠:掠夺(lüè) 号:号叫(háo) 撇嘴(piě) 掠起(lüě) 口号(hào) 匀称(chèn) 拉车(lā) 挣:挣脱(zhēng) 称:称号(chēng) 拉:半拉(lǎ) 挣钱(zhèng) 同“秤”(chèng) 拉开(lá) 3、形似字区别: 喑哑(yīn) 锐利(ruì) 措施(cuò) 暗房(àn) 蜕变(tuì) 惜时(xī) 庞然大物(páng) 鸟喙(huì) 贪婪(lán) 宠爱(chǒng) 篆书(zhuàn) 焚烧(fén) 4、解词: 扰乱——搅扰,使混乱或不安. 贪婪——贪得无厌.(多含贬义) 哀鸣——悲哀地呼叫. 狩猎——打猎.狩,特指冬天打猎.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沉寂——十分寂静. 静谧——安静. 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 劫掠——抢劫掠夺. 窸窣作响——象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弱肉强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比喻弱者被强者欺压、吞并.
  编辑本段有关资料
  一、法布尔传略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降生在法国南部阿韦龙省圣雷翁村一户农民家中.其父安杜瓦纳·法布尔能言善辩,好打抱不平;其母维克陶尔·萨尔格性情温顺,和蔼可亲.但他们是个山乡穷户. 法布尔四岁左右,父母送他到祖母家生活,暂时减轻家庭食负担.天真的孩子爱上了祖母家的白鹅、牛犊和绵羊,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 长到七岁,父母接他回家,送他进了村里的小学.校舍条件极其简陋,一间正规房间,一间房顶阁楼.正规房间既当教室,又作厨房、饭堂和睡房,门外就是鸡窝猪圈.老师虽有责任心,却经常无法正常教书,因为他还兼任着本村的剃头匠、旧城堡管理员、敲钟人、唱诗班成员和时钟维修工. 初入学堂,法布尔很不适应,26个法文字母让他花了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但小法布尔求知欲望格外强烈.他常有机会跑到乡间野外,每次回来,兜里装满了蜗牛、贝壳、蘑菇或其他植物、虫类. 大人一心向往城市生活.法布尔十岁时,小学还没读完,只好随全家迁到本省的罗德茨市去住.父母在那里开了个小咖啡馆,同时安排酷爱学习的小法布尔去罗德茨中学,只随班听课,不在校食宿.这期间,为交足学费,法布尔每逢星期日便去教堂,为弥撒活动做些服务工作,挣回少许酬金.整个中学阶段,法布尔家为生计所迫,几度迁居,又先后在上加龙省的图卢兹市和埃罗纳省的蒙彼利埃市落脚.少年法布尔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无法正常读下来.他抓紧一切时间自学,强记勤问.到了15岁那一年,他只身报考沃克吕兹省阿维尼翁市的师范学校,结果被正式录取. 从阿维尼翁师范学校毕业后,法布尔谋得同省卡庞特拉中学初中教员职位,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中学教师生涯. 起初,他教数学.一次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忽然在石块上发现了垒筑蜂和蜂窝,被城市生活禁锢了八九年的“虫心”突然焕发.他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到一本昆虫学著作,细读之后,一种抑制不住的强大动力萌生了,他立志要做一个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那一年他不足19岁. 研究昆虫的决心下定了,但维持生存的职业是教书,法布尔仍须为现实问题苦斗.他先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会考,拿到高中毕业资格的业士证书.以后又坚持业余自修,通过各门考试,取得大学资格的物理数学学士学位.24岁的法布尔,由政府教育部门调派到科西嘉岛,担任阿雅克修市中学的教员.他一面努力任教,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四年后,他被调回阿维尼翁市,担任中学教员.他心目中有个理想:有朝一日能在大学讲课. 两年后,法布尔仍靠自学,取得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又过一年,31岁的法布尔以两篇优秀学术论文的实力,一举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两篇论文的题目分别是:《关于兰科植物节结的研究》和《关于再生器官的解剖学研究及多足纲动物发育的研究》.就在同一年,他在《自然科学年鉴》发表了长期积累的成果——《节腹泥蜂习俗观察记》.《观察记》博得广泛赞赏,法布尔出色的观察才能令人折服,人们公认他不仅纠正了以往权威学者的错误,弥补了前人的疏漏,而且阐发了独到的见解.法布尔的昆虫学文章,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34岁那一年,他发表了关于鞘翅昆虫过变态问题的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之精、理论意义之大,令同行刮目相看.法兰西研究院向他颁发了实验生理学奖金,肯定他在活态昆虫上的研究具有不同于昆虫结构解剖学的价值.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格外关注这位年轻的法国人;待1859年《物种起源》问世时人们读到,达尔文称他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博学的法布尔老师,又发现一种从茜草中提取红色染素的工艺,当地政府准备采用他的技术.可是没想到,经过数年周折,工厂主最终建造的是一个人工合成茜红色染料的车间,没有实现他想利用茜草自然资源的“工业化学梦”.这期间,帝国教育部曾以杰出教师的名义为他授勋,主要表彰他在教师岗位上也能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他为此还受到拿破仑三世几分钟的接见.放弃化工计划后,为实施教育部长教学改革方案,增设自然课内容,法布尔给女大学生不定期作了一些讲座,听课者越来越多.出于保守、偏见和妒嫉,一群有身份的政界、教育界人物无端指责他是“具有颠覆性的危险人物”,宗教界顽固派攻击他“当着姑娘的面讲植物两性繁殖”.最后由房东出面,强令法布尔全家搬走.法布尔决定离开阿维尼翁这座城市,决心今后再也不想登什么大学讲台.这一年是1870年,法布尔已经46岁. 法布尔携妻室子女进入沃克吕兹省境内,在奥朗日市找到一处安身的家.先丢了饭碗,再花销路费,生活没了着落.一向腼腆的法布尔破天荒开口“求钱”,向只有几面之交的英国著名哲学家密尔(旧译“穆勒”)诉苦,这位英国朋友几年来在阿维尼翁侨居.密尔先生慷慨解囊,法布尔一家度过难关.此后五年间,法布尔主要以撰写自然科学知识读物为生,他的卓越文才开始显露出来.他出版了不少读本,其中包括《天空》《大地》《植物》等讲解性作品,也包括《保尔大叔谈害虫》这样的系列故事性作品. 1875年,长期思考后,法布尔决定远离城市喧嚣,加紧实现整理旧资料、开展新研究的昆虫学工作计划.他带领家人,迁往乡间小镇塞里尼昂.小镇各方面条件较差,甚至没有像样的学校.他鼓励小儿子:在这里能锻炼出强壮的身体和强健的头脑,比在故纸堆里更能发现美和真.经过四年努力,整理二十余年资料而写成的《昆虫记》第一卷,于1879年问世. 1880年,法布尔的宿愿终于实现: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小镇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旺斯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荒石园主人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吃着普通老百姓的清汤淡饭,尖镐平铲刨挖,于是,花草争妍,灌木成丛,一座百虫乐园建好了.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是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文体基本为散文,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一位饱经沧桑、追求不止的昆虫学探索者的优势,在这部巨著中得到充分发挥.十卷二百二十余篇,内容丰富自有公论;可其工程之艰难,恐怕只有作者本人才最清楚.法布尔这样说:“散文写作”比求解方程根来得“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