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里的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求翻译,及一些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之类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5:52:53
2010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里的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求翻译,及一些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之类的

2010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里的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求翻译,及一些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之类的
2010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里的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求翻译,及一些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之类的

2010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里的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求翻译,及一些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之类的
答谢中书书
陶景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选我!

1、B
书戴嵩画牛
(1)爱好(2)晒(3)认为……(4)道
BD
斗牛时牛的力集中在角上,尾巴垂在两腿间,这里却扬着尾巴相斗,实在是荒谬
总结全文

答谢中书书
译文
译文一: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全部展开

答谢中书书
译文
译文一: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译文二: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译文三: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jiǎ)(现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3.山川之美 之: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四时:四季。 6.将:将要。 7.歇:消散。 8.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9.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指代鱼) 10 .乱:此起彼伏。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 15 .自:从。 16 .未:没有。 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8.奇:指奇山异水。 19。山川:山河 20。美:美景 21.俱:都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一词多义: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记承天寺夜游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脱下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门外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耀下,院子中像积满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水生植物交错纵横,原来是翠竹和松柏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备注:由于文中说“如积水空明”,即“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并不是真的“水”,所以在翻译时,“水中”要打引号】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 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叉错杂。 盖: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 闲:清闲的人。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一词多义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不是)《狼》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口技》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户: 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读
词类活用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特殊句子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

收起

书:动作名,书信
鳞:借贷,指鱼
步:名作动,散步

答谢中书书
陶景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

全部展开

答谢中书书
陶景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收起

是张怀民亦未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没有逗号的,后面是何处无竹柏

答谢中书书
陶景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

全部展开

答谢中书书
陶景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宽衣解带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高兴地起床走出门。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还未入睡,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照在地上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备注:由于文中说“如积水空明”,即“月光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并不是真的“水”,所以在翻译时,“水中”要打引号】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窗户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 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叉错杂。 盖:原来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 闲:清闲的人。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