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19 21:59:48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有哪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有哪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有哪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有哪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x0d小学数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依照什么样的理念、模式和方法来组织教学过程,这是许多教研人员和教师所潜心研究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教师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习惯于用理性代替遐想、用共性淹没个性、用标准取代多元、用呵斥扼杀童心.这样使原本抽象性强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的数学学科变得更为枯燥,造成了学生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而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必须的数学、人人学实用的数学”,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解决问题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自己面临的各种形式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的结合,最终养成良好的联系实际思考的习惯,并且变被动解题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的引导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和策略性.\x0d一、“解决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x0d在数学解决问题中,首先应当让其明确问题目标的指向性,即明确应该达到什么终结状态,然后使学生明确:为了达到问题目标,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如果做不到,那么就会失败.在一节数学课中,并不是是问题越多越好,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索价值的“数学问题”才是本节课成功的起点,然而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不是轻易就能产生的,它常常受其课堂教学环境、学习材料及教师的有效引导等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问题目标时应遵循以下三个方面:\x0d(一)问题目标要具有针对性.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追求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求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同时也暗示教师在设计问题目标时,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给学生明确解决问题方向.如果问题目标没有针对性,就容易造成课堂教学偏离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的重点出现偏差,影响预定的教学任务.例如,一教师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课前引入,教师让学生“模一模”书本、作业本封面和课桌面,意在让学生比较说出哪个面积大.而教师设计的问题为:大家动手模一模书本、作业本封面和课桌面看看有什么新发现?这样同学们的发现就多了:有书面光滑的;有桌面粗糙的;有作业本封面没有书面封面光滑的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虽有开放性但没有针对性,从而误导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导入时间过长,没有达到教师的问题目标,相反学生提出的看法也没有解决,教师只得草草收尾,把学生拉回起始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哪个面积大”,其实这个问题一开始就可直截了当的提出:“大家模一模,看看它们的面哪个面比较大,好吗”.不就很快的使问题得到了解决.\x0d(二)问题目标要具有渐进性.数学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积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使学生从心理产生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有一种自豪、满足、成就的感受.这样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体验学习数学带来的快乐.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一课时,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比例的意义,就必须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比?如何求一个比的比值?学生搞清了比和比值后,再进一步引导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就可以组成比例,这样自然而然学生就能很快掌握其意义:两个相等的比就叫做比例.明白这儿的相等就是比值相等.有的同学还会想到两个商相等的除法算式如何组成比例…….这就说明,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应考虑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深入,使学生从心理感觉到“解决问题”原来并不可怕,而有一种体验成功的快感.\x0d(三)问题目标要具有开放性.课堂上,有时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提出来的,它需要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或者师生的共同反思与评价,才能更好的使问题得到解决.如:我在教学《分数除法》一课时,当小结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后,向学生出示: 要求学生组分组讨论,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当分组汇报时,有大多数组认为不可行,理由:1、这种解法只能代表分子和分子、分母和分母是倍数关系的分数除法.2、这种解法违背了分数的计算法则.3、如果分子和分子、分母和分母不能整除怎么办?当学生提出这些看法后,其中一小组的一名学生就举手回答不同意这此观点,特别是理由3,他说他们组在讨论时分子和分子、分母和分母如果不是倍数关系时,也可以除.那就是先找出除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被除数的分子、分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扩大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整除了.如 可先找2和5的最小公倍数为10,然后被除数 、分子、分母同时扩大10倍,不就能用分子除以分子做分子、分母除以分母做分母了吗?这样就得到 的结果一样.照这样的方法要求同学们又做了几道题,还真行.这样通过提出开放性的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问题得到解决,进而获得创新.\x0d二、“解决问题”具有明显的策略性.\x0d(一)注重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教学步骤上有很多共同性,但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任务,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等学生明白其学习任务后,就进入了小组探索阶段,这期间教师要通过巡视,积极指导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发现新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当每个小组得到解决问题方案时,下来需要的就是小组汇报交流了,师生结合各组的汇报进行小结.最后归纳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培养学生这种合作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解决问题是好办法之一.它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述能力.\x0d(二)注重启发深入.常常在数学教学课堂中,为了能使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就需要教师善于结合生活实际,用简单的生活实例逐步启发深入,使学生得到问题解决.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一课时, ,我们可发把它看着简单的生活实例,来组织教学.a相当于苹果,b和c相当于两兄妹,把苹果单独分给哥或妹吃行不行,学生肯定是不会赞同的,大家的要求是,哥分了苹果,妹也应该分.教师进一步深入,这不就对了吗?乘法分配率就是这样,把a分配给b,还要把a分配给c,只不过是乘积的和或差的形式.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的掌握乘法分配率的关键所在.\x0d(三)注重归类整理.数学问题常常不会是单一不变的,相同的条件,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特别是应用题,不断的变换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但善于注重归纳和整理,就会从中发现其普遍特征:1、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不就是标准量 对应分率=对应数量;2、路程问题不就是速度 时间=路程;3、工程问题不就是工效×工时=工总,以及价钱、产量等等问题都有其固定的数量关系式,这些量中要求其中一种量,要么以数量关系式为等式,用方程解;要么按数量关系式推导,用算术方法解.当然这并不指,只要我们教师看起来明白就行,最重要是要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做到心中明白,自然而然当他们遇到此类问题时,就会迎刃而解.\x0d(四)注重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当前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多彩,里面有很多老师的优秀课堂实录、优秀课学课件、优秀教学案例.这些都能很好的帮助我们解决课堂问题.但再好的东西,也一定要结合地方的实际,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整合,最终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如:教师在教学《园柱表面积的认识》时,利用课件结合实物来上课,效果自然就大不一样了,当屏幕上出现上底面的圆慢慢向下底面圆滑拢,最终重合时,学生就会很快明白上下两个面的圆一样大.当看到侧面慢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时,学生自然明白了圆柱的侧面是一个什么形状.这样学生在结合实物观察、感受会很快解决本节课的问题,那就是圆柱的表面是由上下两个大小相等的圆和侧面(长方形或正方形)组成.\x0d三、“解决问题”重在评价.\x0d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更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现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课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一份情感,多一片天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求异思维才能更好的体现 .课堂上题出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得到解决,怎么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呢?当然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了,就会主动的去解决问题,这时学生能主动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显得优为重要了.一但这时,学生答得文不对题,教师又一棍子打死,或冷眼相看.这就是对学生感情的扼杀.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在问题中又生存了新问题.那就是下来的课,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评价尤为重要,要讲就方法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