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生态自然观的整体性思想与近代自然观差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1:06:45
自然辩证法: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生态自然观的整体性思想与近代自然观差异.

自然辩证法: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生态自然观的整体性思想与近代自然观差异.
自然辩证法: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生态自然观的整体性思想与近代自然观差异.

自然辩证法: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生态自然观的整体性思想与近代自然观差异.
西方学者以环境伦理学的形式展开的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倡自然权利论和内在价值论,即所谓的生态自然观.其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和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本文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揭示了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论述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1.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1.1.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 +;切自然力的人”.“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先机的身体.”1.1.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才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认.“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强,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采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在他看来,我们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平人性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于人性的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人类的创造活动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1.1.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进而提出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这两种生产力的概念.所谓自然生产力,是“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如气候、水分、土壤、森林、矿藏;社会生产力是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人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是“制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及人类的劳动产品.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这是因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指出:“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既包括作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也包括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1.1.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马克思在阅读了1847年出版的弗腊斯的《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二者的历史》一书后,十分赞赏该书的生态思想,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到这一段历史,他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牧畜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恩格斯在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②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1.1.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不改变社会环境,就不可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就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四大”特征.1.2.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组成部分.由于“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和历史——这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的、统一的.自然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则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社会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1.2.2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是具有自然力的社会存在物,为改造自然界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内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能动的存在物”,具有能动性.但是,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是有形的、感性的存在物,由于它的血肉之躯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它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约;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制约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并不因为人的活动而消失;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又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即具有受动性.这样,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就表现出“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到,由于人类的活动,打破了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从而遭受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更深刻认识到人的这种能动和受动、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不能以纯粹自我规定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能对人所具有的能动性滥加发挥;人在自然界里能获得多大的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对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1.2.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所谓人的内在尺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表征,表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活动的创造活动.“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所谓“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实际上就是通过反映和掌握任何一种客观事物的具体属性和规律,以它们为根据来进行生产;即人能够认识和运用规律,表现出对于对象的超越性;所谓“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也就是指.人将外在种属、事物的客观规律内化自己的需要、本性、本质力量,然后以此为尺度进行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所谓自然的外在尺度,即对象尺度,就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要支配,自然,就须服从自然.人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遵从自然界的外在尺度,即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仍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的活动的内在尺度的形成,首先要以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为基础.没有客观世界的存在及其规律为物质前提;内在尺度的形成就缺乏根据.然而,人的内在尺度又不仅仅限于对客观事物规律的反映,在实践上也不仅仅表现为遵从外在客观规律而简单地再生产自然界,人的内在尺度的锻造凝结了人的创造性的本质力量,它可以通过改变外部客观对象的形式,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也就是说,必须使人的活动既符合作为人的内在尺度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主体需要(即合目的性),又符合作为人的活动外在尺度的客观自然规律(即合规律性),实现两个尺度的统一.1.2.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致.他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性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所谓“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实施自然主义,要求人类的全部活动遵从生态规律,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并在实践上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环境.所谓“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实施人道主义,不但对人,而且对人以外的生命,给予必要的关怀.共产主义,马克思认为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然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存在方式”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是其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其本质特征.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的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口此等等.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此相联系,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

自然辩证法: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生态自然观的整体性思想与近代自然观差异.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思想是什么?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中自然观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中自然观的三个阶段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什么是系统自然观,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科学研究的一般 什么是自然观?自然观和自然发展的联系这是自然辩证法学科的问题 机械自然观和系统自然观做一比较和研究是自然辩证法的问题 关于自然辩证法的问题1:关于自然物种的进化问题,怎样回答人类的起源和物种的发展 2:关于生物圈的观点和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请结合具体事例 谈谈为什么在经济发展到现阶段要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 什么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的现实意义 在自然辩证法中,当代自然观认为:世界是决定论的还是非决定论的? 怎么理解观察与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辩证法关系?并述一两个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什么事自然辨证法?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反应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这是一道自然辩证法的题,希望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得到解答~ 生态自然观的意义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 结合自然辩证法分析科学发展动力因素 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的特点 是什么?下星期考自然辩证法,这是复习题里的一道,可是找不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