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几个读书笔记,《周国平文集》《毕淑敏文集》《尼采哲学》《宗白华美文》谢谢了.就算有一个也行.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8 11:35:29
给我几个读书笔记,《周国平文集》《毕淑敏文集》《尼采哲学》《宗白华美文》谢谢了.就算有一个也行.谢

给我几个读书笔记,《周国平文集》《毕淑敏文集》《尼采哲学》《宗白华美文》谢谢了.就算有一个也行.谢
给我几个读书笔记,《周国平文集》《毕淑敏文集》《尼采哲学》《宗白华美文》谢谢了.就算有一个也行.谢

给我几个读书笔记,《周国平文集》《毕淑敏文集》《尼采哲学》《宗白华美文》谢谢了.就算有一个也行.谢
读书笔记—理解幸福 兼转周国平《幸福是灵魂的事》 9周国平周国平博客周国平散文周国平经典语录周国平语录
不同的人对于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也就有了不同的目标和形形色色的追求方式.什么是幸福?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解释,说白了,幸福就是一种内心体验,是与信仰、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十分紧密关联的心理感受.
西方文化的轴心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内心直接与上帝对话,在体验上帝的仁慈与博爱中,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幸福感,因而,个人的感受不太容易受群体观念的影响,内心的体验自由、独力且能够发挥到最大;印度文化是多神的,十个人的内心可能会有十个神的存在,他们更重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喜欢亲近自然,热爱生灵,不杀生,在贴近自然的体验中感受幸福的存在,因而,喜欢沉思和恬静.我们中国人虽然讲天人合一,但更重视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群体结构.因而,我们的文化更多涉及到的是如何与人打交道,在修身养性中如何得到群体的最大认可,儒、释、道最终无不被人们演义成一种对人际关系的经典指导.古以来,人际关系的论著浩瀚若星辰,以致发展出像厚黑这种揣度人心到极至的作品来,及至潜规则之道大兴于今.在强调集体意识,自我独立意识丧失贻尽的年代,对生活对人生的内心体验完全淹没在集体的无意识之中了,影响至今.因而,我们的幸福感更多是建立在与人对比的层面上,一种完完全全的心理满足程度上.比较给人带来的不是幸福,是内心的无比躁动.
缺乏内心体验的“幸福”不能算是真正的幸福,因为灵魂不在其中.一个人只有“透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限度,便与自己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他的心境也就比较不易受尘世祸福沉浮的扰乱.”(周国平)而要想拥有一颗宁静的、能够洞察内心体验的心,是必须要建立在人的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觉醒上的,因为,幸福是灵魂的事.
2毕淑敏的文字,神闲气定,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她的冷静与善意.她擅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一连串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更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和思考.这个假期书看得不多,但收获却不少.读毕淑敏的文字,就好像在和最亲密的好友聊天,亲切自然,又好像和智者谈话,受益良多.
经历了这次心灵的长途跋涉,更让我感触到人要为自己活着,要活得坦荡,活的潇洒,羡慕别人是没有用的.生活不是连续剧,它不会在该浪漫的时候,就响起煽情的音乐;它不会在你伤心难过的时候就正好出现一个陌生的肩膀给你依靠;它不会在这样需要温柔和甜蜜的时刻,就打翻一杯浓浓的蜂蜜.
它永远有它猜不透的剧情.
和那个创造它的,残酷的编剧.
伤口要自己愈合,剩下的路,必须爬起来再走.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命题.
我们永远都在崇拜着那些闪闪发光的人.
我们永远觉得他们像是神一样的存在.
他们用强大而无可抗拒的魅力和力量征服世界.
但是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用了什么样的代价,去换来了闪亮的人生.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每个人都会失去,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着绝对的公平,人生并不像商品一样,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所有的成功,都需要付出甚至超过收获的代价.而要想不被自己打倒,就是要砥砺心志,是自己的心和力量更强大.正如强者和弱者对待欺骗的态度.后者害怕被欺骗,因为他们很软弱,只能臣服在命运的脚下,被动地选择着自己的人生.而强者根本就不屑于欺骗.因为他们足够强大,强大到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外物是非,无论虚假与真相,都能坚持自己的决定和原则.我们要学会造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做情绪的主人;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爱,因为爱怕孤单;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学会感恩,因为父母的期待,只要我们多在细微处关心;我们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幸福,用拥抱阳光的双手去感触幸福,用充满回忆的心灵去接纳幸福,用美丽淡然的微笑去迎接幸福,因为幸福就在平凡的点滴中;我们要记住爱,记住时光,因为无论走到哪里,哪怕一无所有,因为有记忆,我们就不孤单;我们应该支配习惯,而绝不能让习惯支配我们,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去掉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
圆满的人格就像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缺少了一足,鼎就必然立不成:人生在世,当求自身的圆满,即求真、善、美.对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这三者支撑起了一个大写的人.这就是我的收获.
3历程
10岁第一次接触尼采,知道是搞哲学的
14岁,知道尼采和法西斯有关联
20岁,在我心中尼采和法西斯是不可分的,以为他是宣扬法西斯、超人、权力意识的,是专门为强权政治与种族主义做冠冕堂皇的外衣的,是一个政治狂人.
22岁以后,开始重识尼采.他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他向世人发出了“上帝已死”的呼声,宣称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必须彻底摧毁,提出重新评估一切价值体系,主张以人自身作为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
人活着是为什么?我记得一个哲人说过要想活着就不要问这样的问题.可是我们每天都在问.因为这是我们精神依皈的问题!
尼采既然已经将上帝,将宗教这样的最基础,最深广的精神依皈都已经颠覆了,那么我们新的精神依皈在哪里?用什么来证明人活着是有意义的?这就是尼采哲学的开始.
尼采是一名伟大的哲学家,而非政治狂人.他关注的实际上是人生问题,而不是政治,而之所以有了这样的曲解是因为他的哲学被某些人当作政治工具利用了,于此尼采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申辩!
尼采对于他的这种被曲解和被利用,似乎早就有了先见,在他的《生命,应被热爱》一文中,他这样写道:.要满足你最好或最坏的欲念,最好是去经历一场大难,不管是什么样的历练,都可能使你在某方面成为人类高瞻远瞩者与施舍者,人们可能赞颂你,相反的,也许会嘲弄你(不过你将很难找到一个真正有资格嘲弄你的人).有一天,当他们恍然大悟时,他们会找回失去的良知,嘤嘤泣诉于他们的不幸与羞耻,并投入真理的怀抱“
4关于“美从何处寻”

世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个对象化了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或无数个世界-没有两个人的思维是相同的,因而对于世界的印象也是不同的,于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美丽心灵》中的纳什就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中.这可能是唯心主义,然而人确是凭自己的感觉去认知世界的.
许多个夜晚在《东风破》(流行歌曲 周杰伦作曲)的旋律里入睡,悠扬的二胡声每每将我带入未知的又似曾相识的世界,引动无尽的夹杂着哀愁与温暖的回忆与追思.“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情感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18页)如果一首新歌的新曲也算新节奏,那作曲家就是“高明的人”.这种新节奏也得符合人的审美心理-至少是部分人.没有人的心绪和思维是相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刹那”的心绪和思维也是不同的,那么就有无数的“新节奏”等着人们去创造,去发现,来满足这无数的心绪和思维,以应和它的节奏,引起它的共鸣和感触.这种共鸣和感触很多时候是由“回忆”引起的.当节奏与某一时候的心境相吻合,回忆便复苏,人便彷佛进入未知的又似曾相识的世界.“我们一般地能够较为容易地生动地回忆‘动作’,超过单纯的形式或色彩,所以魅惑力较之‘美’在同等的比例中对我们的作用要更强烈些.” (10页)那么对于音乐的“节奏”的“回忆”效果也说明了“节奏”所具有的“魅惑力”不亚于文学和绘画,甚至超过它们的影响力.人的心灵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
关于“美从何处寻”,我认为“美感”是人的心理现象.当我们说某样事物是“美”的时候,其实是将自己的心理感受对象化到事物上去了,也就是“移情”,进而以为“美”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属性了.事物是否“美”,取决于它在人心里引起的感受,没有绝对相同的感受,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美”和“美感”.
事物(世界)是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存在于每个人的主观世界里的对外在世界的印象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东西,但它存在于心理世界中,是“美”所由产生的主观(心理)基础.而真实的事物(有形或无形,可感或不可感)-没有任何人为色彩的-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它构成我们感知“美”的客观(物质)基础.“美感”(心理感受)存在于人的心理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