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丰永丰大桥的历史或知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4:40:11
广丰永丰大桥的历史或知识

广丰永丰大桥的历史或知识
广丰永丰大桥的历史或知识

广丰永丰大桥的历史或知识
永丰县恩江大桥享有“江桥月色”之称,自古就是文人骚客吟风赏月、咏诗联对的佳地.
  恩江大桥由北面的济川桥和南面的平政桥连接而成,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经历了浮桥、木板桥、石墩木桥、石拱桥四个阶段,先后遭水、火、兵毁10余次,该县人民毫不气馁,屡毁屡修,600年后,终于建成了石拱结构的恩江大桥,飞架在县城南郊恩江之上.
  桥长355.75米,北段桥面净宽5.3米,南段净宽4.5米,桥高9.5米,跨径10至13米不等.从构造上看,恩江大桥桥体可分为面、身、基三部分.桥基由29座岩石垒砌的桥墩组成,每墩皆嵌有大同小异的吸水兽.桥墩迎水面呈锥状的分水金刚雁翅墩,既奇伟挺拔,又分滔析浪,减轻了河水的冲力,很好地发挥了桥基的自我保护功能,使得桥体经历600个春秋的风风雨雨而安然无恙.如今桥面是钢筋水泥结构,两翼护以水泥栏杆,上装华灯,日月辉映,煞是好看.尤其别具一格的是,大桥中央设置了一个既可供让车又可供游人观景的三角台,为一般公路大桥所罕见.整个大桥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鹏,呈“人”字形,蔚为壮观,为目前江西长度为第二的石拱桥.无论是古是今,都是游人喜游乐到之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恩江大桥江面,中间有洲,将恩江一分为二,北叫济川河,南叫小江.元朝至元年间(1264~1294年),该县富人王辉捐田400亩,首次在济川河上造舟为浮桥.后几经兴毁,至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县令邓秉垣改建石桥,然建桥资金奇缺.时有智元和尚,云游至县,闻此便自断一臂,并托断臂募化,四处拜乞3个月,感动了四乡,村民们纷纷赞助,积成千金,花了7年功夫才建成一座长百米的石桥.桥成后,智元悄然离县.该县人民念智元功德,建“宏济庵”于桥头,并塑智元像于庵中,以志不忘.后智元得知,返县毁像而去.后来,智元“断臂造桥”的业绩在四乡广为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吴县令在小江上架平政木桥,谓平政桥.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洪水为患,济川、小江合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该县民众将平政木桥延伸30多米,与济川桥相接.咸丰三年(1853年)双岭刘绍书父子独筹资金,改平政木桥为石桥,历经8载,咸丰十年(1860年)平政石桥建成,且与济川石桥相接,恩江大桥建成.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拨出专款,自1956年起对其修复4次.改桥面两侧条石栏杆为钢筋水泥栏杆,杆上置钢筋水泥灯柱,桥面铺设水泥,桥头两端曾经各建桥头堡1个.
  只要在三角台凭栏而立,上游的麻洲果园,下游的永丰大桥、龙蟠洲、状元楼、报恩寺塔、欧阳修纪念馆,及远处的群山,可看到都蒙在一望无涯的洁白朦胧的轻纱薄绡里,显得苍茫和静穆.河水静静地横在下面,水面上洒满月光,波光粼粼,河水载着月光缓缓向西流去,如同一泓碧绿的酒浆,令人陶醉.月影,人影,光影,云影和两岸的树影全都映在河水中,使人觉得如同置身于水晶般的境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