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鸪是什么意思急需,快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07:35:11
鹬鸪是什么意思急需,快点

鹬鸪是什么意思急需,快点
鹬鸪是什么意思
急需,快点

鹬鸪是什么意思急需,快点
词组应该是
◎ 鹧鸪
zhègū
[francolin] 动物名.鸟纲,雷鸟科,构成鹧鸪属( Francolinus )及其近缘属的一种鸟.体形似雷鸟而稍小,头顶紫红色,嘴尖头,红色,脚短,亦呈红色.体灰褐色,腹部黄褐色,捕食昆虫及蚯蚓等

鹬 yù:一种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上体通常杂黑褐色,尾和体侧具有横斑,常在水边或田野中捕吃小鱼、贝类等。
鹬,鸻形目鷸科多种海鸟统称。尤指几种小型至中型、体长约15~30公分(6~12吋)、在迁徙期间多集中在海滨和内陆泥滩者。鸟纲、鸻形目鹬科鸟类的通称。小、中型涉禽,体长约600毫米,翅长约290毫米;嘴形直,有时微向上或向下弯曲;鼻沟长度远超过上嘴的1/2;雌雄羽色及大小相同,...

全部展开

鹬 yù:一种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上体通常杂黑褐色,尾和体侧具有横斑,常在水边或田野中捕吃小鱼、贝类等。
鹬,鸻形目鷸科多种海鸟统称。尤指几种小型至中型、体长约15~30公分(6~12吋)、在迁徙期间多集中在海滨和内陆泥滩者。鸟纲、鸻形目鹬科鸟类的通称。小、中型涉禽,体长约600毫米,翅长约290毫米;嘴形直,有时微向上或向下弯曲;鼻沟长度远超过上嘴的1/2;雌雄羽色及大小相同,跗蹠后侧大多具盾状鳞,前缘亦具盾状鳞;趾不具瓣蹼。鹬科,鸻形目鹬科种海鸟的统称。尤指几种小型至中型、体长约15~30公分、在迁徙期间多集中在海滨和内陆泥滩者。
鸟纲、鸻形目鹬科鸟类的通称。小、中型涉禽,体长约600毫米,翅长约290毫米;嘴形直,有时微向上或向下弯曲;鼻沟长度远超过上嘴的1/2;雌雄羽色及大小相同,跗跖后侧大多具盾状鳞,前缘亦具盾状鳞;趾不具瓣蹼。共有29属77种,分布遍于全世界。中国有14属38种。栖息于海岸、沼泽、河川等地。飞翔力强,飞行时颈与脚均伸直。取食甲壳动物、昆虫和植物。在沼泽、河川附近的草丛中筑巢。每窝产卵4枚。卵橄榄黄色,并有黑和褐色斑点。雄鸟孵卵和照料幼雏。雏鸟为早成性。常见的有白腰杓鹬和矶鹬。白腰杓鹬生活在海岸、近海岸沼泽、池塘、河口三角洲、水田等处,20~30只成群涉水在淤泥中寻找食物。当潮水上涨时,常在海岸沙滩上整理背上羽毛。潮水退落后,它们到曾被潮水淹没的沙滩寻食。飞行十分迅速,降落时常滑翔,受惊扰则高声喧噪。在大群中,如有一部分鸣叫,其他也跟着鸣叫不已。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旅鸟。矶鹬成对或数对在一起,沿江岸或湖畔觅食各种昆虫。在江岸或湖畔连续行走时,不住摇动头尾。受惊时则高声喧噪。靠近水面起飞。巢筑于地面浅陷处,铺以草茎枝叶。雏鸟孵出后即可独立活动。长成后集为小群,飞落草原和贮水的地方,并开始往南方迁徙。
全世界共有29属77种,中国有14属38种。栖息于海岸、沼泽、河川等地。飞翔力强,飞行时颈与脚均伸直。取食甲壳动物、昆虫和植物。在沼泽、河川附近的草丛中筑巢。每窝产卵4枚。卵橄榄黄色,并有黑和褐色斑点。雄鸟孵卵和照料幼雏。雏鸟为早成性。常见的有白腰杓鹬和矶鹬。白腰杓鹬生活在海岸、近海岸沼泽、池塘、河口三角洲、水田等处,20~30只成群涉水在淤泥中寻找食物。当潮水上涨时,常在海岸沙滩上整理背上羽毛。潮水退落后,它们到曾被潮水淹没的沙滩寻食。飞行十分迅速,降落时常滑翔,受惊扰则高声喧噪。在大群中,如有一部分鸣叫,其他也跟着鸣叫不已。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旅鸟。矶鹬成对或数对在一起,沿江岸或湖畔觅食各种昆虫。在江岸或湖畔连续行走时,不住摇动头尾。受惊时则高声喧噪。靠近水面起飞。巢筑于地面浅陷处,铺以草茎枝叶。雏鸟孵出后即可独立活动。长成后集为小群,飞落草原和贮水的地方,并开始往南方迁徙。
鹬,翠鸟也。知天将雨。——东汉·许慎《说文》
鹬如鹑,色苍嘴长,在泥涂间鹬鹬声,村民云田鸡所化,亦鹌鹑类也。苏秦所谓鹬蚌相持者,即此。——《本草纲目》
《说文》:鷸,知天将雨鸟也。知天文者冠鷸。陈藏器云:鷸如鹑,色苍喙长,在泥涂。邨民云:田鸡所化。《战国策》苏秦曰:鷸蚌相持。又一种翠鸟曰鷸。
《尔雅·释鸟》:翠鷸。《郭注》似燕,绀色,生鬰林。
《疏》李巡曰:鷸,一名翠,其羽可以为饰。又一种,赤足,黄文,曰鷸。

鹧鸪,体形似鸡而比鸡小,羽毛大多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著。成年的鹧鸪全长约30厘米,体重约300克左右,多生活在丘陵、山地的草丛或灌木丛中。雄性鹧鸪好斗,叫声特殊,有人拟其音为“行不得也哥哥”。鹧鸪以谷物、豆类和昆虫为食。3至6月间繁殖,在草丛或灌木丛中做巢,每窝产卵3至6个,多时七八个,卵呈梨形,白色或乳白色。鹧鸪肉味在雉鸡之上,是野味上品。此外,也可作斗禽。
鹧鸪是鸟类的一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部各省,一般为中华鹧鸪,属省级保护动物。体形似鸡而比鸡小,羽毛大多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著。成年的鹧鸪全长约30厘米,体重约300克左右,多生活在丘陵、山地的草丛或灌木丛中。雄性鹧鸪好斗,叫声特殊,有人拟其音为“行不得也哥哥”。鹧鸪以谷物、豆类和昆虫为食。3至6月间繁殖,在草丛或灌木丛中做巢,每窝产卵3至6个,多时七八个,卵呈梨形,白色或乳白色。鹧鸪肉味在雉鸡之上,是野味上品。此外,也可作斗禽。另有相关名称词牌名和乐器。
杂食性。主要以蚱蜢、蝗虫、蟋蟀、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各种草本植物、灌木的嫩芽、叶、浆果、果实和种子。也常到农田捡食散落的谷粒和农作物。
喜欢单独或成对在干燥的褐露岩坡上活动,清晨和黄昏常下到山谷间觅食,晚上则在草丛或灌丛中过夜,无固定栖息地,每晚都变换栖居位置。飞行快速,常做直线飞行,受惊后多飞往高处。鹧鸪好斗,雄鹧鸪性好斗,性成熟后的雄鹧鸪,在繁殖季节,常因争夺母鹧鸪和地盘而发生激烈的啄斗。一般一山只有一只雄鹧鸪。
雄鸟:中等体型(30厘米),不会误认的黑色鹑类。枕、上背、下体及两翼有醒目的白点,背和尾具白色横斑。头黑带栗色眉纹,一宽阔的白色条带由眼下至耳羽,颏及喉白色。
雌鸟:似雄鸟,但下体皮黄色带黑斑,上体多棕褐色。上背黑,满布椭圆形白斑,羽端缀以栗色;下背至中央尾羽也黑,杂以波状狭,外侧尾羽端部纯黑;肩部栗色;覆羽暗褐,均有白点;飞羽暗褐,具白色横斑,最内侧飞羽与肩羽同。胸、上腹与上胁均黑色而密缀显著的眼状白斑,至下胁则转为自羽而杂以黑斑;下腹棕白。尾下覆羽棕色。脚短,橙黄色以至红褐色。雌鸟体色与雄鸟相似,但黑色较钝而沾褐色;白斑与纹均带棕色;下体变为棕白,杂以黑褐横斑。常栖于山地灌丛和草丛中。主食谷粒、豆类及其他植物的种子,嗜食蚱蜢、蚂蚁及其他昆虫。叫声响亮。在繁殖季节,1只雄鸟站在山岩上高鸣,若干雄鸟从不同方向的山顶上响应,此起彼伏,声音响彻山丘。3~4月繁殖。在草丛或灌丛中以干草、落叶等筑巢,内铺残羽。每窝产卵3~5枚;卵梨形,乳黄以至黄褐色,大小为37×30毫米。
《古今注》:鹧鸪,出南方,鸣常自呼,常向日而飞,畏霜露,早晚稀出,有时夜飞,夜飞则以树叶覆其背上。
《唐本草》:鹧鸪鸟,生江南,形似母鸡。
《岭表录异》:鹧鸪,吴楚之野悉有,岭南偏多,此鸟肉自而肥,远胜鸡、雉。臆前有白圆点,背上间紫赤毛,其大如野鸡,多对啼。

鹁鸪,亦作“ 鹁姑 ”。(宋)梅尧臣《送江阴佥判晁太祝》诗:“江田插秧鹁姑雨,丝网得鱼云母鳞。”(宋)陆游《东园晚兴》诗:“竹鸡羣号似知雨,鹁鸪相唤还疑晴。”(宋)薛季宣《闻鸠》诗:“新妇抱儿未归去,愧死鹁姑啼满园。”(清)赵翼《淝水》诗:“何处遥天听鹤唳,鹁鸪声里晓耕云。”
鹁鸪(bó gū ) 鸟,即斑鸠,羽毛黑褐色,天要下雨或刚晴的时候,常在树上咕咕地叫。也叫水鸪鸪。
斑鸠属于鸟纲、鸽形目、鸠鸽科、斑鸠属的欧洲和北非鸟类。体长28公分(11寸)。体淡红褐色,头蓝灰色,尾尖白色。在地面觅食,吃大量小型种子。候鸟,在非洲北部越冬。
斑鸠在中国为常见种。上体羽以褐色为主,头颈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额部和头顶灰色或蓝灰色,后颈基两侧各有一块具蓝灰色羽缘的黑羽,肩羽的羽缘为红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为蓝灰色;尾的端部蓝灰色,中央尾羽褐色;颏和喉粉红色;下体为红褐色。雌雄羽色相似。栖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区,主要在林缘、耕地及其附近集数只小群活动。秋冬季节迁至平原,常与珠颈斑鸠结群栖息。飞行似鸽,常滑翔。鸣声单调低沉。警惕性甚高。觅食高粱、麦种、稻谷以及果实等,有时也吃昆虫的幼虫。巢筑在树上,一般高距地面3~7米,用树枝搭成,结构简单。巢形为平盘状,外径约30×40厘米,内径约8.0×8.5厘米。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卵径33×24毫米。孵化期约18天,雏期约18天。斑鸠形态美丽,而且数量较多,是有观赏价值的猎禽。
在地面急切地边走边寻找食物。 体长约30厘米。叫声为深沉的Ceu-u-u-u-u并连续重复数次,重音在第一音节。体小得酒红色斑鸠称红为颈部黑色半领圈前端白色,雄鸟头部偏灰、下体偏粉、翼覆羽棕黄、初级飞羽近黑、青灰色的尾羽羽像及外侧尾端白色,雌鸟较浅且暗、头暗棕色、体羽红色较少。虹膜褐色、嘴呈灰色、脚为红色。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