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大略篇这段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16:02:14
荀子·大略篇这段翻译

荀子·大略篇这段翻译
荀子·大略篇这段翻译

荀子·大略篇这段翻译
7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 【译文】 礼, 把钱财物品作为工具, 把尊贵与卑贱的区别作为礼仪制度, 把享受的多少作为尊卑贵贱的差别. ○【原文】 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译文】 下等的臣子用财物来侍奉君主,中等的臣子用生命来侍奉君主,上等的臣子推荐人才来侍奉君主. ○【原文】 《易》曰: “复自道,何其咎?” 【译文】 《易经》说: “回到自己的道路,有什么过错?” ○【原文】 《春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 【译文】 《春秋》赞许秦穆公,认为他能够转变. ○【原文】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蔽公者谓之昧,隐良者谓之妒,奉妒昧者谓之交 谲.交谲之人,妒昧之臣,国之薉孽也. 【译文】 士人有了妒忌的朋友,那么和贤人交往就不会亲密;君主有了妒忌的臣子,那么贤人就不会到来. 埋没公正的人叫做欺昧,埋没贤良的人叫做妒忌,奉承妒忌欺昧的人叫做狡猾诡诈.狡猾诡诈的小人, 妒忌欺昧的臣子,是国家的垃圾和妖孽. ○【原文】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 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室,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译文】 嘴里能够谈论礼义,自身能够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珍宝.嘴里不能谈论礼义,自身能够奉行 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器具.嘴里能够谈论礼义,自身不能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工具.嘴里说得 好,自身干坏事,这种人是国家的妖孽.治理国家的人敬重国家的珍宝,爱护国家的器具,使用国家的 工具,铲除国家的妖孽. ○【原文】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太 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导之也. 《诗》曰: “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王事具矣. 【译文】 不使民众富裕就无法调养民众的思想感情,不进行教育就无法整饬民众的本性.每家配置五亩宅基 地,一百亩耕地,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而不耽误他们的农时,这是使他们富裕起来的办法.建立国家的高 等学府, 设立地方学校, 整饬六种礼仪, 彰明七个方面的教育, 这是用来引导他们的办法. 《诗》 云: “给 人喝啊给人吃,教育人啊指导人. ”像这样,称王天下的政事就完备了. ○【原文】 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天下乡善矣. 【译文】 周武王刚进入殷都的时候, 在商容所住的里巷门口设立了标记以表彰他的功德, 解除了箕子的囚禁, 在比干的墓前痛哭哀悼,于是天下人就都趋向行善了. ○【原文】 天下、国有俊士,世有贤人.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亡人好独. 《诗》曰: “我言维服,勿用 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言博问也. 【译文】 8 天下、一国都有才智出众的人,每个时代都有贤能的人.迷路的人不问道,溺水的人不问涉水的 路,亡国的君主独断专行. 《诗》云: “我所说的是要事,不要以为开玩笑.古人曾经有句话:要向樵夫 去请教. ”这是说要广泛地询问各方面的人. ○【原文】 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以其本知其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异理而相守也.庆赏刑 罚,通类而后应.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译文】 有法律依据的就按照法律来办理, 没有法律条文可遵循的就按照类推的办法来办理. 根据它的根 本原则推知它的细节,根据它的一个方面推知它的另一个方面.大凡各种事情,道理虽然不同却互相制 约着.对于表扬奖赏与用刑处罚,通达了类推的原理,然后才能有相应的处置.政治教化与风俗习惯相 适应,然后才能实行. ○【原文】 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举家不事;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 不事.父母之丧,三年不事; 齐衰大功,三月不事.从诸侯不与新有昏, 期不事. 【译文】 八十岁的人,可以有一个儿子不服劳役;九十岁的人,全家都可以不服劳役;残废有病、没有人 照顾就不能活下去的,家里可以有一个人不服劳役.有父亲、母亲的丧事,可以三年不服劳役;齐衰和 大功,可以三个月不服劳役.从其他诸侯国迁来以及新结婚的,可以一年不服劳役. ○【原文】 子谓子家驹续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产;子产,惠人也,不如管仲;管 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以为天子大夫. 【译文】 孔子说子家驹是增益君主明察的大夫,及不上晏子;晏子,是个有成效的臣子,及不上子产;子 产,是个给人恩惠的人,及不上管仲;管仲的立身处事,致力于功效而不致力于道义,致力于智谋而不 致力于仁爱,是个缺乏礼义修养的人,不可以做天子的大夫. ○【原文】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 “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孟子曰: “我先攻其邪心. ” 【译文】 孟子三次见到齐宣王而不谈国事. 他的学生说: “为什么三次碰到齐王都不谈国事?” 孟子说: “我先要打击他的坏思想. ” ○【原文】 公行子之之燕, 遇曾元于涂, 曰: “燕君何如?” 曾元曰: “志卑. 志卑者轻物, 轻物者不求助. 苟不求助,何能举?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利夫秋豪,害靡国家,然且为之, 几为知计哉?” 【译文】 公行子之到燕国去,在路上碰到曾元,说: “燕国国君怎么样?”曾元说: “他的志向不远大.志向 不远大的人看轻事业, 看轻事业的人不找人帮助. 如果不找人帮助, 哪能攻克别国呢?他只能是氐族人、 羌族人的俘虏.他不担忧自己被捆绑,却担忧自己死后不能按照氐族、羌族的习俗被火化.得到的利益 就像那秋天新长出来的兽毛一样细微,而危害却有损于国家,这样的事他尚且要去做,哪能算是懂得谋 划呢?” ○【原文】 今夫亡箴者,终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非目益明也,眸而见之也.心之于虑亦然. 【译文】 现在那丢了针的人,整天找它都没找到;当他找到它时,并不是眼睛更 加明亮了,而是睁大 了眼睛才发现它的.心里考虑问题也是这样. ○【原文】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 9 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 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 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圃;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 耻积臧.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所窜其手. 【译文】 道义和私利,是人们兼有的东西.即使是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追求私利的欲望,但 是能够使他们对私利的追求敌不过他们对道义的爱好.即使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也不能去掉民众对 道义的爱好,但是能够使他们对道义的爱好敌不过他们对私利的追求.所以道义胜过私利的就是治理得 好的社会,私利胜过道义的就是混乱的社会.君主看重道义,道义就会胜过私利;君主推崇私利,私利 就会胜过道义.所以天子不谈论财物多少,诸侯不谈论有利还是有害,大夫不谈论得到还是失去,士不 去贩运买卖货物; 拥有国家的君主不养殖牛和羊, 献身于君主的臣子不养殖鸡和小猪, 上卿不放高利贷, 大夫不筑场种菜;从士以上的官吏都以追求私利为羞耻而不和民众争抢职业,喜欢施舍而以囤积私藏为 耻辱.所以民众不为钱财所困扰,贫穷的人也不会手足无措了. ○【原文】 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成、康则案无诛已. 【译文】 周文王讨伐了四个国家,周武王诛杀了两个人,周公旦完成了称王天下的大业,到周成王、周康 王的时候就没有杀伐了. ○【原文】 多积财而羞无有,重民任而诛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多也. 【译文】 赞许积聚钱财而把一无所有看作羞耻,加重人民的负担而惩处不堪负担的人,这是邪恶行为产 生的根源,也是刑罚繁多的原因. ○【原文】 上好羞,则民暗饰矣;上好富,则民死利矣.二者,乱之衢也.民语曰: “欲富乎?忍耻矣,倾绝 矣,绝故旧矣,与义分背矣. ”上好富,则人民之行如此,安得不乱? 【译文】 君主爱好义,那么民众就暗自整饬了.君主爱好富,那么民众就为利而死了.这两点,是治和乱的 叉道.民间俗语说: “想富吗?忍着耻辱吧,道德败坏吧,与故旧一刀两断吧,与道义背道而驰吧. ”君 主爱好富,那么人民的行为就这样,怎么能不乱? ○【原文】 汤旱而祷曰: “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谒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 也?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译文】 商汤因为大旱而向神祷告说: “ 是我的政策不适当吗?是我役使民众太苦了吗?为什么旱到这种极端 的地步?是我的宫殿房舍太华丽了吗?是妻妾嫔妃说情请托太多了吗?为什么旱到这种极端的地步?是 贿赂盛行吗?是毁谤的人发迹了吗?为什么旱到这种极端的地步?” ○【原文】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 禄,非以尊大夫而已. 【译文】 上天生育民众,并不是为了君主;上天设立君主,却是为了民众.所以在古代,分封土地建立诸侯 国,并不只是用来尊重诸侯而已;安排各种官职,
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