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生活习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2:47:40
傣族的生活习惯

傣族的生活习惯
傣族的生活习惯

傣族的生活习惯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宗教信仰
  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赕佛.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为“贡达玛”.   在西双版纳、景谷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一段时间,在佛寺内学习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人们认为只有入寺做过和尚的人,才算有教化.因此,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现在,因为9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十分辛苦.也有的人读完中学,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然后再请一周或一个月的假,入寺学习.回家后仍然算是“康朗”,即还俗的僧人.   德宏及周边地区的傣族没有入寺为僧后又还俗的普遍情况.
  民族历史
  中华民族系列邮票——傣族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建国后,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和其他省、区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以及近年来在泰国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远古傣语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东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即我国云南、广西大部,四川、贵州一部和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印度阿萨姆广大区域,后渐向西南迁徒.他们是最早栽培稻谷和使用犁耕的民族.   史籍《史记· 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就有傣族的历史记载,皆称傣族为“滇越”,《后汉书·和帝本纪》等数称傣族先民为“掸”或“擅”.魏晋时期,称傣族为“僚”、“鸠僚”、“越”、“濮”;到了唐宋时期,傣族被称为“金齿”、“黑齿”、“膝齿”、“绣面”、“绣脚”、“白衣”等;元明清时期,都称傣族为“白夷”、“百夷”、“伯夷”、“摆夷”等.   以上称为都是他称,傣族自称都是“傣”,至于各地傣族自称又有所差别.
  民族文化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文学   傣族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古歌、神话、创世史诗产生和发达的时期;二是英雄史诗、传说、歌谣形成和昌盛的时期;三是故事、叙事长诗兴起和繁荣的时期;四是新文学蓬勃的时期.   著名的《傣族古歌谣》共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时期傣族先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天地起源神话有《英叭开天辟地》、《古老的荷花》、《费梅嘎帕》(《大火烧天》)等,人类起源神话有《葫芦人》、《葫芦生蛋》、《人类果》、《污垢泥人》等,洪水神话有《葫芦传人种》等,图腾神话有《鸟姑娘》、《象的女儿》、《神牛之女》等.史诗有《巴塔麻嘎捧尚罗》、《变扎贡帕》(《古老的荷花》)、《细木过》、《天地万物的来历》.英雄史诗有《厘俸》.歌谣主要是情歌、习俗歌、劳动歌、童谣等.   傣族人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述长诗.佛教的传入,傣文的创制,都对叙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傣族民间艺人接受、翻译和传播外来的佛经文学,同时还把傣族民间故事吸纳进来,创作了大量的民间叙事长诗.据研究,仅阿銮叙事诗(即以佛本生经为核心内容的佛祖轮回转世的修行故事)的数目就多达550部.   总的来说,常见的傣族叙事诗有《金蛙阿銮》、《口袋阿銮》、《大叶子阿銮》、《金羚羊阿銮》、《香谷阿銮》、《酸鱼阿銮》、《十二位王妃的眼珠》、《朗兑罕》、《兰嘎西贺》、《相勐》、《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金皇冠》、《三牙象》、《七头七尾象》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戏剧    傣剧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1].   民歌舞蹈    傣族民歌曲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音突出,西双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朗各有特色.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傣族)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米装进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民族节日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入夏安居节(关门节)、出夏安居节(开门节).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水、丢沙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目.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开门节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于中原佛教的解复.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中).   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表示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 献.祭把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编辑本段民族禁忌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不能随便大声喧哗.
  编辑本段民族饮食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chōng] 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   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   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