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历史(人教版)笔记必修3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4:30:42
求高中历史(人教版)笔记必修3

求高中历史(人教版)笔记必修3
求高中历史(人教版)笔记必修3

求高中历史(人教版)笔记必修3
(三):文化发展历程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⑴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⑵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①“仁”即“仁者爱人”,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②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3.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④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4.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
  ① 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亦覆舟”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④提出“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5.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了儒学;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使其成为显学,自成一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6.老子的思想:①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③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其思想通过《老子》一书流传下来.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含义:融合阴阳家、和法家、道家思想
  ①根据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②为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③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提出相应措施, 用以改变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1)汉武帝兴办太学:①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做官.②作用: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使非贵族官僚家庭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入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汉武帝其他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③确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④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它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
  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张: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②把天理
  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发挥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朱熹的主张:①“理气论”.主张先有理后有气,这是一种唯心的观点.②“心性论”.
  人们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2.王阳明的心学:(明中期儒学代表人物,把理学发展到心学.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 “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②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补充】宋明理学的评价:
  1、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后,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1)李贽的思想主张:(明朝后期的思想家)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① 对正统思想大胆提出挑战,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 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的思想主张
  共同主张: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王认为天下土地不能为君主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黄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顾、王都主张“经世致用”,认为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
  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批判“君为臣纲”,
  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补充: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②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统治日益黑暗腐败,封建制度日趋没落.③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④思想文化:明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理学家鼓吹的理论具有虚伪性导致知识分子逆反.】
  2.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明清之际,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具体表现是:① 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② 顾炎武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钻研学问,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③ 王夫之虽然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他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补充】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儒家思想小结
  一、儒家思想演变脉络小结:
  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
  概况: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始皇时期,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三、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四、儒家思想的现代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五、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的内涵和当代社会应取的态度
  自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以后,后代又对儒学加以继承和创新,使其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儒学的内涵和核心始终如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涵盖了做人的全部规范)、“礼”(要求人们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和要求,本质上是建立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等级秩序).就其内容来说,儒家思想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主张实行德治,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经世致用,服务于当时社会;主张社会的和谐与统一,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正是由于儒家学说的内容及其自身的发展变化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因而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和扶植.
  态度:对于儒家思想,既要继承其精华,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民族气节、注重社会责任感等;又要剔除其中封建糟粕,如君臣等级观念、男女不平等、专制等思想.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造纸术:①西汉时就发明了纸.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③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指南针:①战国时期发明司南;②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③13世纪传入西欧.印刷术:①北宋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②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③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活字印刷机.火药:①唐初发明了火药.②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③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④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①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②火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开始衰落,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④印刷术的使用,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在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①起源:汉字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称为文字图画.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形成汉字.
  ②演变: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从那时起,汉字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秦朝)、隶书(盛行于汉代)、楷书(盛行于隋唐)的脉络演变.
  2.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1)中国书法:
  ①发展脉络:中国书法大致分为两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A楷书始于东汉,特征:楷书笔画详备、结体严整,魏晋时期,楷书特征得到完善.初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法度森严,清峻刚健”.盛唐:颜真卿《颜氏家庙碑》,“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晚唐:柳公权《玄秘塔碑》,遒劲丽健,气质高雅.
  B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C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经过东汉至西晋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②基本特征:汉字书法是线的艺术,它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各种形体、感情和气势.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2)中国画:
  发展脉络:
  ⑴起源:新石器时代萌芽,有彩陶画《颧鱼石斧图》、岩画、壁画、地画.
  ⑵演变:①夏商周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壁画和帛画. ②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从萌芽走向成熟. ③秦汉时期,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等.《夫妇宴饮图》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士人画:以顾恺之成就最高,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开创我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强调“以形写神”.⑤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绘画的高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善作人物故事画,代表作《步辇图》.盛唐吴道子有宗教人物画《送子天王图》,后人称他为“画圣”.⑥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转折点,崇尚写意的文人山水画形成潮流.商品经济发展,又使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⑦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高,元代王冕《墨梅》、明代徐渭《黄甲图》明清时期,绘画也逐渐平民化、世俗化、实用化.
  基本特征:①注重线条,讲究神似、意境和气韵.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③表现手法灵活、自由,融诗、书、画、印为一体.④宫廷画和民间画注重写实,人文画主写意.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
  1.《诗经》
  ①概况: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以四言为主,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②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③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2.楚辞—①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②《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
  3.汉赋—-①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在骚体诗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的.②特点是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③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东汉张衡的《二京赋》等.
  4.唐诗——辉煌的原因:①政治上:国家的统一②经济上:国力的强盛,③文化: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④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
  唐诗的四阶段:①初唐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②盛唐是唐诗繁荣的顶峰.边塞诗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山水诗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成就最高的当属“诗仙”李白、“诗
  圣”杜甫.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杜甫是现实主
  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③中唐白居易的成就最高,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琵琶行》④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5.宋词——繁荣的原因: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宋词两流派:①婉约派词人代表是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其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②豪放派词人以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为代表,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6.元曲:由散曲(元代出现的新体诗)和元杂剧合称而得名.元曲中许多作品抒发了汉族文人愁闷的情怀,也表达了下层文人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
  7.明清小说
  繁盛的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文化的普及.
  明清小说的特色:①通俗文学蓬勃发展,出现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②浸染着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的对象加以描写.③带有批判现实的色彩.这类小说多采用影射、嘲讽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以曹雪芹的《红楼梦》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及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①诗经;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②楚辞: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句式自由灵活③汉赋:气势恢弘、词藻华美;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④唐诗: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忧国忧民,语言深沉⑤宋词:句子长短参差,便于灵活自如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⑥元曲:语言自由、通俗,形式活泼,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⑦明清小说: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超过了前代.
  【补充:古代文学发展趋势—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原因:①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
  展;②城市经济的繁荣;③市民阶层的兴起;④印刷术的不断提高;⑤社会识字率的提高,文化逐渐普及;⑥传统重农抑商意识逐渐淡化】
  四、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1.元杂剧:中国戏曲源于原始歌舞.元朝文人与民间艺人在前代乐舞、表演、讲唱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整合推新,把音乐、说唱、舞蹈、表演熔于一炉,形成元杂剧,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元代杂剧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和马致远的《汉宫秋》.(原因:元朝注意保护艺人,科举考试长期停止,士子没有出路等)
  2.明代传奇:宋元时期兴起于南方的“南戏”到明代发展成为传奇.它内容通俗,长短不拘,比较活泼自由,在民间广泛流行.以昆曲(由戏曲家魏良辅改革而成)最为著名,明朝中期代表作为梁鱼辰的《浣纱记》,明朝后期代表作为汤显祖的《牡丹亭》.
  3.京剧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1)形成:①清乾隆年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②以后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后来称为京剧.(2)发展: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④清朝末年,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流行的最大剧种.⑤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⑶特点: 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以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起来;表演独有一定的程式,多采用虚拟性动作,达到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