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唾液滴入盛有淀粉的试管中,摇匀后放在37摄氏度的水浴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试管滴入碘液,发现试管内发现试管内溶液不变蓝.该实验能证明A淀粉没有发生变化B淀粉已转变为麦芽糖C淀粉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23:43:31
将唾液滴入盛有淀粉的试管中,摇匀后放在37摄氏度的水浴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试管滴入碘液,发现试管内发现试管内溶液不变蓝.该实验能证明A淀粉没有发生变化B淀粉已转变为麦芽糖C淀粉已

将唾液滴入盛有淀粉的试管中,摇匀后放在37摄氏度的水浴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试管滴入碘液,发现试管内发现试管内溶液不变蓝.该实验能证明A淀粉没有发生变化B淀粉已转变为麦芽糖C淀粉已
将唾液滴入盛有淀粉的试管中,摇匀后放在37摄氏度的水浴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试管滴入碘液,发现试管内
发现试管内溶液不变蓝.该实验能证明
A淀粉没有发生变化
B淀粉已转变为麦芽糖
C淀粉已转变为葡萄糖
D淀粉已被分解

将唾液滴入盛有淀粉的试管中,摇匀后放在37摄氏度的水浴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试管滴入碘液,发现试管内发现试管内溶液不变蓝.该实验能证明A淀粉没有发生变化B淀粉已转变为麦芽糖C淀粉已
试管内溶液不变蓝,证明已经没有淀粉存在.
所以选择 D.
无法证明淀粉转变为了哪种物质.碘液只能检验淀粉

将唾液滴入盛有淀粉的试管中,摇匀后放在37摄氏度的水浴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试管滴入碘液,发现试管内发现试管内溶液不变蓝.该实验能证明A淀粉没有发生变化B淀粉已转变为麦芽糖C淀粉已 A试管加入2mL稀淀粉和2mL唾液,B试管中加入2 mL稀淀粉和2 mL人造胃液,每支试管加入2 mL滴革兰氏碘液,摇匀后,再将A、B两支试管置于37~40 ℃水浴中放置15~(1)A试管内颜色是( )的,B试管内颜色是( ) 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淀粉糊2mL,再向A试管和B试管中各加入2mL唾液,向C试管中加入2mL清水,摇匀再向B试管滴入一滴碘液.请回答下列问题.(1)三支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A_______:B______:C______(2)将三 唾液的消化功能试验的不足1.将淀粉制成淀粉糊后,滴入1毫升的试管中去2.从口腔的中收集足量的唾液后,滴加到试管中并充分搅拌3.将试管放到盛有37°C的温水的烧杯中,4.滴加2滴碘液到试管中 在盛有2毫升淀粉糊的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溶液,振荡后,将试管的下半部放在37℃的温水中保温10分钟.然后取出试管冷却并滴入2滴碘酒,结果试管内的物质不变蓝,该实验说明淀粉( )A,已经转变 英语翻译唾液与淀粉的关系唾液能帮助消化淀粉将馒头屑等量放入两支试管.在1号试管里注入2ml唾液淀粉酶,2号试管里注入2ml清水.将两支试管充分搅拌,并放入37度温水中浸泡5-10分钟.取出试管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将两支试管放入37°c左右的温水中.过了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加入一滴碘酒,有什么现象? 装有淀粉糊的试管加唾液加碘液,再放在盛有37度温水的烧杯中,有什么变化 关于唾液对淀粉的作用小美同学想知道唾液对淀粉的作用,他取了三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2.3,然后进行下列实验:1号:加入2毫升淀粉糊 加入2毫升清水 充分振荡 放在37摄氏度中水浴10分钟 滴碘 将人体唾液和淀粉放在同一个试管中,再在试管中滴入一滴碘液.问在什么温度下,碘液不会变蓝?37摄氏度?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制备淀粉浆糊.取干淀粉放在小铁锅里,加清水调均匀,上火煮沸,制成浆糊,冷却后备用.把浆糊注入试管,分别编为1、2号,向1、2号试管内分别滴入清水和唾液.将这两 为什么将唾液淀粉酶滴入ph为7的淀粉溶液中试管变蓝加入碘液后 有关唾液淀粉酶的实验题A.B.C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糊2毫升,再向A中加入2毫升清水,向B和C中各加入2毫升唾液,再向C中滴入稀碘液,A、B、C三支试管中分别出现的现象是?将三支试管震荡后,放 在甲、乙试管内分别注入2ML制备好的淀粉糨糊,在甲试管内注入2ML清水,在乙试管内注入2ML唾液,振荡两试管后放入37°C的温水中保温10min,冷却,在甲、乙试管中分别加入两滴碘液.观察:甲试管呈 唾液淀粉酶在经过高温后还有效吗?比如说将唾液放在90°的高温下加热,然后让它冷了以后还能有用吗,还能再消化淀粉吗? 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活动中,将两支试管放入37℃温水的目的尽快回答! 在三只使馆中加入淀粉2毫升,再向A试管加入2毫升清水,向B,C中加入2毫升唾液,向C加1滴稀碘液1.三个试管各出现什么现象?2.三只试管震荡后,放入37度的烧杯中,10分钟内他们各有什么变化?3.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 中 试管在37℃左右的温水中放多久为宜?为什么?维生素C的特性 中 影响实验准确性的因素___________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受温度影响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