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事件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火药桶”?“火药桶”指的是欧洲什么地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8 16:46:18
哪一事件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火药桶”?“火药桶”指的是欧洲什么地区?

哪一事件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火药桶”?“火药桶”指的是欧洲什么地区?
哪一事件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火药桶”?“火药桶”指的是欧洲什么地区?

哪一事件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火药桶”?“火药桶”指的是欧洲什么地区?
给你个图片

萨拉热窝事件 巴尔干半岛。

巴尔干半岛。

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萨拉热窝事件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火药桶,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火药桶’指的是欧洲的巴尔干半岛。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等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的正义性质外,其他都是非正义的。他们的正义不能根本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战争影响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

全部展开

1.萨拉热窝事件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火药桶,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火药桶’指的是欧洲的巴尔干半岛。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等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的正义性质外,其他都是非正义的。他们的正义不能根本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战争影响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得兴起于欧洲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沙皇俄国(1547~1917)、德意志帝国(1871~1918)、奥匈帝国(1867~1918),以及兴起于亚洲西部、曾一度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并且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1299~1922)覆灭了。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中国北洋政府
  政治上:中国政府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引发“府院之争”;“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爱国运动。
  1918年11月北京庆祝协约国胜利的活动(9张)经济上:大战期间,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商品输出大幅度下降,商品需求则有所增加,在一定幅度上缓解了民族工业的市场压力;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文化上:“一战”中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知识分子通过“一战”反思西方文化。
  中国(北洋政府)也加入到了这次世界大战。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
十月革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维埃俄国)。
美国兴起
  1918年美国人民欢庆一战的胜利这场大战削弱了巴黎和会中的日本代表团成员英、法、德和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1914-1919年,日本企业实缴资本金额从22.18亿日元增加到61.23亿日元,工业生产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实际工业产量增加1.8倍,出现了以出口工业为中心的新建扩建企业高潮。造船工业1914年建造79艘,计8.2万吨,1918年激增至443艘,计54.05万吨,从战前占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国复仇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妇女地位的提升
  一战期间在兵工厂工作的英国妇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男人们都被征去做了战士,留下的只有老幼妇残,养家做事的只有女人。于是女人们就出去工作,挣钱养家。虽然她们和男人做一样的工作,她们得到的工资相对来说就少了很多。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女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军人待遇
  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它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实时索取战时服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国际联盟
  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国际联盟(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军事理论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新技术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战争期间,才发明不久的飞机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很快进入实用阶段。军用飞机在战场上成为一支新军。飞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战前在欧洲和美国的街道上占主导地位的马车,很快被汽车取代。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为了应付敌方的封锁,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战士对物资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们不断地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政府机构职能的改变
  在战争初期,各国政府都没有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因而也没有对经济加以干预。随着战争的延长,各国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以有效地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这些机构着手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负责分配政府订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之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亚、太平洋等地的矛盾。
战后条约
  除了《凡尔赛合约》,战胜国与其它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分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那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彻底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其附近小部分领土及小亚细亚的部分。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它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列强在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
  《圣日耳曼条约》1919年9月10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奥地利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签订和约。
  《讷依和约》1919年11月27日,战胜国同战败国保加利亚在巴黎近郊讷依签订。
  《特里亚农条约》1920年6月4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匈牙利在巴黎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签订。
  《色佛尔条约》1920年8月10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土耳其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签订。
  1922年2月,经中日谈判,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和《附约》,日本被迫交还前德国胶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许多特权。
  1922年2月6日签订的《九国公约》,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收起

萨拉热窝事件。火药桶指的是欧洲的巴尔干半岛。

哪一事件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火药桶”?“火药桶”指的是欧洲什么地区?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站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1.‘火药桶’指的是欧洲什么地区2.哪一件事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火药桶’?3.哪一事件标 “火药桶”是指什么地区?最终引爆这支“火药桶”的“火星”具体指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一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一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点燃一战的“火星”是什么事件?1.争夺巴尔干半岛2.萨拉热窝事件3.德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如果火药和硫磺放在一点燃会怎么样? 近代史上哪一革命事件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革命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电蚊拍能不能点燃火药 什么事件点燃了法国大革命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站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句话中的...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站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 哪一事件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这一事件说明了什么? 怎样用一节电池点燃火药 什么时候人类才可以去火星上生活?那样地球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了. 烟花是不是只要把相应的化学品放入火药中点燃...就有颜色 哪一事件直接引发了二战? 一战前欧洲的形式,像一个火药桶一样,上课时老师说,火药桶指的是巴尔干半岛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此一战前欧洲的形式,像一个火药桶一样,上课时老师说,火药桶指的是巴尔干半岛 是不是可以 为什么镁粉在水中能剧烈燃烧?用一团卫生巾包住镁粉,将它点燃,虽然镁粉在这个时候也能被点燃,但反应并不剧烈,在上面浇一点水下去后,镁粉就能猛烈燃烧,就像火药一样,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