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写作背景,核心内容.有没有知道的?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7:46:22
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写作背景,核心内容.有没有知道的?急,

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写作背景,核心内容.有没有知道的?急,
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写作背景,核心内容.有没有知道的?急,

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写作背景,核心内容.有没有知道的?急,
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英国浪漫诗人济慈会从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声中得到什么感悟呢?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地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简析】
这首诗本来是一个段落,但是老师刻意把它分为两层,这样划分应该更能让我们明确这首诗的内容.第一层中,“大地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是作者抛出自己的想法,他接着用炎热的夏天里有“蝈蝈的乐音”来说明这一观点,展现了骄阳炎炎的夏日里的勃勃生机,因为有蝈蝈,所以大自然的夏天不会沉默.第二层中,作者说“大地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接着用严冬的寂静中竟然听到了“蛐蛐的歌儿”,因为有蛐蛐,大自然本应沉寂的夏天也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大自然就是这样丰富多彩的,充满着生机的,作者是用一颗火热的心对大自然唱出了自己赞歌,深深地传达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并由鼓舞人们爱自然,乐观开怀地生活.
有同学们也许会问:“为什么不每一个季节都写呢?而只选了夏和冬.”对于这个问题老师是这样理解的: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是最让人逃避的懒惰的季节,因为炎热大自然失去的春天的生机.冬天是一年中最沉寂的季节,最寒冷的季节.而在诗人笔下,这两个季节里都会充满了生机,大家可以想一想,春和秋那样美好的季节该是何等的生机盎然呢?
这首诗在手法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第一层中炎夏中,鸟儿昏晕了,所有的动物躺到阴凉之处去了,世界静了,但是蝈蝈出场了,唱出了他的乐音,世界又充满了生机,动起来了.第二层中严冬里,大地在严霜中宁静了,人们在炉边昏昏欲睡了,静了,但是这时蛐蛐的歌儿唱起来了,寂静的夜晚又充满了活力.动静结合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我们已在《沁园春 雪》中感受过,这里再次接触,有没有新的感受呢?
这是济慈早期创作的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小诗,洋溢着明朗欢乐的情调.
诗人以精细的观察,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正是秋季(可参看济慈的《秋颂》),况且,春秋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欢唱的黄金时节.这样,实际上诗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 生命不息的美.这种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小诗很富于田园诗的情趣.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宛然在目.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把人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这时传来的蝈蝈和蟋蟀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真可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收到以动衬静的效果,能唤起人一种亲切的回忆.为了适于表达主题,诗人采用了冬夏对比的手法,然而,由于夏冬两种境界之情调十分相似,加上诗人明写冬夏,暗示春秋,末尾又添上由蟋蟀到蝈蝈的巧妙联想,使全诗浑然一体,毫无割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