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千金 移木建信 一饭千金 退避三舍这四个成语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9:56:30
一诺千金 移木建信 一饭千金 退避三舍这四个成语故事

一诺千金 移木建信 一饭千金 退避三舍这四个成语故事
一诺千金 移木建信 一饭千金 退避三舍这四个成语故事

一诺千金 移木建信 一饭千金 退避三舍这四个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商鞅立木建信

令(指商鞅变法的条令)既具(已经准备就绪),未布(公布),恐民之不信己,乃(于是)立(竖起)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市场)南门,募(招募)民有能徙(移)置(放)北门者予(给)十金(古代计算贷币的单位).民怪(对……感到奇怪)之(指代这件事),莫敢徙.复(又)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辙(就)予五十金,以明(表明)不欺.卒(终于)下令. (选自《史记》)
商鞅立木建信 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商鞅用这个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
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
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
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
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
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
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想起了改革,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
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
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
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
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
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
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
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
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
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
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
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
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
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
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
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
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
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
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一饭千金 成语释疑: 比喻受恩厚报.
成语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彻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 的.
成语示例: 马周道:“壁上诗句犹在,~岂可忘也.”(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
~~~~~~~~~~~~
出处补充:《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退避三舍 成 语 退避三舍
拼 音 tuì bì sān shè
解 释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 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而要设法解决它.
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灯 谜 一再让住房
英 文 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一诺千金的中文解释
【解释】: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示例】:夫人而诚~,更无食言也者。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金圣叹批
【近义词】:言而有信
【反义词】:言而无信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常与“出言不苟”连用
秦朝末年...

全部展开

一诺千金的中文解释
【解释】: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示例】:夫人而诚~,更无食言也者。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金圣叹批
【近义词】:言而有信
【反义词】:言而无信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常与“出言不苟”连用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商鞅立木建信
??
??令(指商鞍变法的条令)既具(已经准备就绪),未布(公布),恐民之不信己,乃(于是)立(竖起)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市场)南门,募(招募)民有能徙(移)置(放)北门者予(给)十金(古代计算贷币的单位)。民怪(对……感到奇怪)之(指代这件事),莫敢徙。复(又)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辙(就)予五十金,以明(表明)不欺。卒(终于)下令。 (选自《史记》)
商鞅立木建信 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商鞅用这个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
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
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
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
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
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
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想起了改革,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
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
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
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
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
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
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
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
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
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
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
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
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
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
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
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
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
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
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一饭千金
秦朝末年,有个叱咤风云的人稀,他便是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
韩信是淮阴人,少年时丧父,家境贫穷,他既不会种田做买卖,又不能去当官,只能过着游荡的生活。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常借故到别人家里去吃饭。他的母亲不久也去世了。
母亲死后,韩信更是游手好闲,四处游荡。有个亭长与他有过往来,他便常常到这个亭长家里去吃饭。亭长的妻子见他常来白吃很不高兴。
有一次她故意一清早便烧好了饭,早早就吃完了,韩信来了好长时间也不见亭长家吃饭,知道人家不愿留自己吃饭,就愤然离去,发誓再也不去亭长家了。
他时常要饿着肚子,为了能填饱肚子,他常常到淮阴城下的河边去钓鱼。河边有几个老婆婆常在那里洗衣服,日子久了,其中一个看韩信落魄无聊,很同情他,一次家人送来午饭,她分一点给韩信吃,韩信饥不择食,狼吞咽地吃了起来。从此,那洗衣婆每次都分给韩信吃。
一次,韩信吃过分来的饭后,向洗衣婆深深施了一礼,激动地说:“承老大娘这般厚待,我永生难忘,将来我得了志,会报答您老人家的!”
洗衣婆听了,责怪韩信说:“男子汉大丈夫说这种话干什么!我看你相貌堂堂,好一个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吃点饭,哪里想到要你报答!”说罢,拿了洗好的衣服离去。
望着老婆婆的背影,韩信暗下决心,有朝一日发迹了,一定要实现今天的诺言,重重报答这位老人家。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洗衣婆的恩惠,便命从人把她从淮阴请来,当面向她致谢,并赠给她黄金一千两以答谢她。接着,他又派人把那个亭长找来只赏给他一百小钱,并说“你是个小人,没将好事做到底。”
这个成语故事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收起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

全部展开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移木建信是指商鞅变法,为了实施自己制定的新法度,打消人们的疑虑,商鞅在城门立了一根圆木,并张贴告示,若有人肯把圆木搬至另一城门,赏金十两。后来,果真有人照做。人们从中得知,商鞅变法的决心,并响应他的号召。
退避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以后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收起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

全部展开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移木建信是指商鞅变法,为了实施自己制定的新法度,打消人们的疑虑,商鞅在城门立了一根圆木,并张贴告示,若有人肯把圆木搬至另一城门,赏金十两。后来,果真有人照做。人们从中得知,商鞅变法的决心,并响应他的号召。
退避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以后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收起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

全部展开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收起

112312312232156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

全部展开

112312312232156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收起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

全部展开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商鞅立木建信

令(指商鞅变法的条令)既具(已经准备就绪),未布(公布),恐民之不信己,乃(于是)立(竖起)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市场)南门,募(招募)民有能徙(移)置(放)北门者予(给)十金(古代计算贷币的单位)。民怪(对……感到奇怪)之(指代这件事),莫敢徙。复(又)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辙(就)予五十金,以明(表明)不欺。卒(终于)下令。 (选自《史记》)
商鞅立木建信 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商鞅用这个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
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
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
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
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
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
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想起了改革,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
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
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
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
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
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
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
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
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
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
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
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
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
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
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
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
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
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
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一饭千金 成语释疑: 比喻受恩厚报。
成语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彻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 的。
成语示例: 马周道:“壁上诗句犹在,~岂可忘也。”(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
~~~~~~~~~~~~
出处补充:《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退避三舍 成 语 退避三舍
拼 音 tuì bì sān shè
解 释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 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而要设法解决它。
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灯 谜 一再让住房
英 文 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初中语文扩展阅读文言文1 BBS系列
44.退避三舍
原文: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
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译文:
到了楚国,楚王设宴招待重耳。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假如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会命令我的军队退避你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得到认可,我左手拿鞭子和弓箭,右手带着盛着弓箭的袋子,来与您交战。”
典 故
原文: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
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
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
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
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译文: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收起

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法令已详细制定但尚未公布,商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商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这时,商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

全部展开

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法令已详细制定但尚未公布,商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商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这时,商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
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商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勇彦)

收起

鬼知啊,我是路过的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

全部展开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