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题菊花的写作背景的什么求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04:23:13
黄巢题菊花的写作背景的什么求答案

黄巢题菊花的写作背景的什么求答案
黄巢题菊花的写作背景的什么求答案

黄巢题菊花的写作背景的什么求答案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题菊花》成诗于黄巢的青年时代,诚如诗中所言“他年我若我青帝,报于桃花一处开”.这既彰显出他豪情勃发的浓烈冲动,同时也表明此时的黄巢尚没有将自己灵魂深处最为本质的冲动与“菊花”的生命完美融合.而是以一个旁观客体的身份,站在菊花之外,对其命运的不公报以极大的不平与同情,并试图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来协助菊花摆脱这种命运的歧视.在此黄巢没有过分的张扬出对其“菊花”身份的自觉认同,他还只是一个以救世主的形象凌驾于“菊花”之上,试图对其施以外在的疗救.
通过史书的记载,我们知道黄巢家族世代贩卖私盐,本人又曾是舞文弄墨的秀才,家境的相对殷实和知识分子所谓的清高,使黄巢有机会摆脱命运的艰贫繁琐,去追求生命的另一种高度.因此,或许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位凶邪的农民起义领袖成长的青年时代,他向往的生活竟也无法完全避免生活最一般的流程——登科取士、荫妻蔽子.当然,“他年我若我青帝,报于桃花一处开”的言论的确隐约暴露出他当年的野心.但其最高境界也不过如秦末的刘邦——遥望始皇龙辇远去的背影发出的“大丈夫生当如此”的感喟.而且这种野心是潜在的,是下意识的,尽管孕育着今后的反叛,可是并不是反叛本身.就此,黄巢所表现出的对自我身份的定位尚迟滞于体制之内,没有透露出今后那气势汹汹的杀气和义无反顾的大逆不道——蕊寒香冷,多么乖巧的名词,由黄巢的笔书写出来,实在让人无法不感叹命运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