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中"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何区别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5:22:30
高中政治必修三中

高中政治必修三中"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何区别啊?
高中政治必修三中"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何区别啊?

高中政治必修三中"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何区别啊?
一、大众文化
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
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
大众文化的特点是:①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②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③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④娱乐性;⑤大众传媒的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大众文化的倡导者显然忽略了这个简单的事实.社会生产所追求的是物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尽可能为人类提供纷繁复杂的消费构成.大众文化的平面化、批量复制是以消解文化个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物质追求的丰富多样性与文化追求的简单标准化显然构成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悖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大众文化思潮是一场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运动.它是建立在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进程,大众的自由意识、思想解放达到某种高度之后产生的.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
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它一方面是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可以说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中国21世纪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是:
1、人文化发展方向.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综观其发生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大众文化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目标和昭示着人文价值理性.随着人类的物质文明的不断进化和主体意识的日益觉醒,大众文化作为人民自己的文化在21世纪将更加鲜明地凸现其人文本质、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和反映21世纪中国大众文化人文化发展方向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就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必须贴近大众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要、尊重大众文化权利、反映大众文化理想和提升大众文化人格.
2、科学化发展方向.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决定生产力、文化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要跟上时代步伐、获得持续发展动力,就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的科学知识、运用先进科学方法和整合当代科学精神,从而使自身呈现出一种科学化发展方向.否则,就有可能是虚妄和病态的,甚至有可能误入歧途.
3、国际化发展方向.21世纪是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世纪,每一个国家和民族要保持生机、活力和先进性,都必须与整个世界保持全面开放、充分交流状态,广泛、及时地学习和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与国际文化主潮流相接轨、与国际文化新进展相协同.具体到最贴近百姓生活、最能影响民众精神的大众文化来说,它要有效地发挥引导大众追求、促进大众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样需要通过广泛及时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有益文化成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容和创新其表现形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水准,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4、民族化发展方向.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断,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反映民族文化思想、体现民族文化风格、优化民族文化人格和展示民族文化精华,这是确立中华民族的国际文化地位的基本要求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最先进民族之林的基本方略,也应当是21世纪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把培养“四有”公民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也是文化的创造者.人的素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发展以巨大的影响.在社会主义社会,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指导思想规定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精神文明的任务和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是: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是物质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思想道德建设要使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理想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文明力量,是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文明境界.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只有崇高的理想,才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走向胜利.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在现阶段为实现这个共同理想而奋斗,对共产党人来说,也就是为实现党的最高理想而奋斗.有共同理想,才能有效地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上来.
思想道德建设要确立一套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念.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行为规范.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深入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思想道德建设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思想文化条件,因此,要从国情、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出发.要注意层次性,要从实际出发,既注意照顾多数,又要鼓励先进.我们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同时把先进性的要求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
培养和提高全体人民的法制纪律观念.人们的行为不但要靠道德来约束和规范,而且要靠法制和纪律来约束和规范.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重要途径.
3.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水平的重要手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当前,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要制订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我国的文化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体育和卫生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精神面貌,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口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