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1:45:20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我现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感受、做法总结如下:一、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 我在每节语文课上正课之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说话训练.有时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的教材.学生讲完故事后,我并没有简单的一带而过,走过场了事,而是让其他学生评论该成语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如“孟母三迁”、“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语教会了学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事要持之以恒、做人要重诚信等做人的道理.有时让学生评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我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二、研究教材,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 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教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品质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1、结合教材内容,陶冶爱国情操 江泽民在200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篇课文都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小学语文课的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科学思想、审美情操……,但每篇都有其侧重点.教师只要通过字、词、句辐射,深究课文的内在思想性,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上课伊始,通过颐和园的全景图投影,配以录音机播放的柔和优美的曲子,学生们的情感被牵动了,随即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边听朗读,同时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察颐和园美丽景色,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句.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学生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合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当学生们对“美丽”有了身临其境的认识后,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喜欢颐和园吗?为什么?”并结合彩图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此刻已经产生对颐和园景致的向往和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才能的热爱.我借此时机,介绍了颐和园遭八国联军破坏的历史.简单介绍了北京还有一座比颐和园规模更大,景色更加瑰丽的圆明园,遭到八国联军的毁灭性破坏,这既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又使他们沉浸在“我们的祖国多么壮丽”的遐想之中.2、体会故事之美,激发英雄主义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忧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如《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丰碑》、《再见了,亲人》等.学习这些课文时,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细心品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他们的英雄主义.学习此类课文时,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加上点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三、精心设计教学,渗透德育教育1、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2、巧妙设计问题,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就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亚里斯多德曾有句著名的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就可以起到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作用.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学生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就会如海水一样翻滚的.这时候教师就要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等等.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学生就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样就要积极地开动脑筋.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由此可见,巧妙地设计问题就能揭示蕴含在课文深层次德育因素的内涵.四、充分利用各类语文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的途径之一,也是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途径之一.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训练.比如我在上阅读课时,以“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举行读书报告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这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又让学生受到了课外书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响与熏陶.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